寶塔延安記憶

2011072014:40

兒時每每背到“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詩句,就對延安的寶塔山產生了無盡的遐思和夢想。後來,又從書裡讀到寶塔山成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希望、成為有志青年出生入死投向光明的標誌,對寶塔山是更加地仰慕與嚮往,夢想著有一天能親手摟定寶塔山,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當初的夢想終於成了現實。 2002年,我到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進修學習,期間的一個必修課就是要到學院的延安教學基地學習培訓,接受傳統教育。

列車在連綿起伏的陝北大山里穿行,如一隻精怪的小蟲在蠕動。行駛半日,抵達延安火車站時,天色已近黃昏,漫天的雪花在空中飄舞著,把延安城籠罩得潔白而神秘。學院接站的大巴拉著我們一路北去,進入延安城後,“快看吶,那兒就是寶塔山!”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吸引了我的視線,循​​聲望去,因為下雪的緣故,我只能看到寶塔山朦朧的輪廓。就這樣,我與魂牽夢縈的寶塔山擦肩而過。

學習訓練安排得緊張有序。學院安排的外出參觀課的首課是憑弔革命烈士陵園。坦白地講,當兵17年,到革命烈士陵園瞻仰憑弔,已記不清多少次了,但都沒有這次讓我的心靈受到如此的洗禮和震撼。當我們來到位於延安以北​​7公里處的“四·八”烈士陵園時,心情是那樣的沉重,一段不長的青石台階,足足爬了十多分鐘。陵園依山而建,松柏環繞,毛主席手書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漢白玉紀念塔直插雲霄,凜冽的寒風挾著雨雪洗濯著那些碑文,輕喚著葉挺、秦邦憲、張思德等一個個“四·八”遇難烈士和在延安時期犧牲的重要領導人及知名人士的在天之靈,彷彿又在敘說著那戰火紛飛年代裡一個個讓人悲慟的故事。教員委婉動聽地講解,讓我們這些大多數從軍近20年的漢子們淚流滿面。為紀念追思革命先烈,同行的100多名戰友決定:降低生活標準,一​​周不吃肉菜,把從伙食裡節約的錢捐贈給革命老區。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參觀了王家坪、楊家嶺、鳳凰山、棗園等處的紀念館、革命舊址和領袖故居。在王家坪,我靜靜地站在中共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舊址前,追尋著當年的抗戰故事,似乎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聽到了當年的隆隆炮聲;在鳳凰山,我彷佛看見毛主席正坐在如豆的燈光下設計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彷彿看見他正和他的戰友們一同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在棗園,我端坐在棗樹下,再次認真地學習毛主席為紀念一位普通士兵撰寫的《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文章。

登上寶塔山是我離開延安的前一天,一氣登上寶塔山,我站在高聳入雲的寶塔腳下,望著蜿蜒曲折的延河水,陷入了深思……半個多世紀前黨中央設立在延安的13年間,那是一段怎樣的崢嶸歲月呀?外有日寇的強大攻勢,內有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壓,而中國共產黨人卻在這裡開闢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仁人誌士,從白色恐怖的敵占區,從硝煙瀰漫的抗日前線,從破碎的家園,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紛紛奔向西北的這座小城。他們忍受著物質生活上的極端困苦,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吃著小米飯,喝著南瓜湯,在飢寒貧苦的工作生活條件下,開展轟轟烈烈的學習文化知識、軍事訓練和大生產運動,接受著馬克思主義陽光雨露的哺育滋潤,指揮著一個又一個戰役,進行著一場又一場鬥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一時間,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後方,寶塔成了光明的象徵。

我在想,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讓這裡成為了中心、代表了光明。通過半個月的參觀學習,通過與農民大伯的促膝交談,通過一幀幀發白泛黃的圖片,通過一孔孔標明革命領袖姓名的窯洞,通過樸實的民風,我找到了答案:是因為延安和寶塔山,代表了真理,代表了人民,代表了精誠團結,代表了實事求是,代表了言行一致,代表了官兵同等,代表了軍民魚水,代表了中國人民的理想與信念……

光陰荏苒,歲月無痕。離開延安8年了,但在延安學習訓練時的一景一幕,卻記憶猶新,刻入了腦海。 “巍巍寶塔山”至今在我的心中,是那樣的清晰明亮,光彩照人。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