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失去親人的哀慟者

2011082910:23

 
  陪伴者在安慰支持哀慟者時最主要的原則是:嘗試著去了解、去接觸哀慟者此時的心境,並給予共情性的陪伴、關懷、回應與照顧。
 
  失去親人的心理打擊是沈重的,而如果親人的死亡是突如其來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麽這樣的沖擊往往較可預期的死亡(如親人是因為癌癥病逝等)更加的令人難以承受,也使得哀慟反應可能會更強烈,哀慟的歷程會持續更久。 
  
  在面臨親人突然之間死亡的事實時,哀慟者通常會先感覺到震驚,並且難以置信,甚至會暫時陷入麻木的狀態。接著下來難過、悲傷的情緒會一湧而出,哀慟者在這個時候會開始哭泣,並陷入極度悲傷的情境。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日子裏,哀慟者會有強烈的失落感、持續的情緒低落、毫無食欲、無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說話、對什麽事都沒有興趣等等類似憂郁的狀態。  
 
  哀慟者的悲傷一方面是因為重大失落後的心理反應(永遠的失去心愛的親人了),另一方面也參雜了當哀慟者在想到親人不幸的悲慘命運(如想到孩子在人生才要開始的時候卻被奪走了生命;想到家人好不容易辛苦的一輩子,才要開始享受時卻死於非命;或想到老人家無法壽終正寢)的哀傷,以及在想到當親人在意外慘死的過程中所經歷到的極度驚恐害怕的痛苦感受,因而感到痛苦與不忍。  
 
  作為陪伴者,在看到哀慟者沈陷於悲痛情緒中的時候,我們要怎麽做才能對哀慟者有所幫助,又有哪些做法是比較不恰當或沒有幫助的呢?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陷入極端的哀傷時,他(她)的難過、哭泣是不可避免,不應該去壓抑。如當哀慟者因失去親人而陷入悲傷情緒時,陪伴者不要因為怕讓哀慟者過度難過而告訴哀慟者:“不要哭了”、“不要難過了”。其實,這時候“共情”的去聆聽哀慟者訴說他傷心欲絕的心情、難過痛苦的回憶,或是內心的遺憾與歉疚感等等,才是協助哀慟者走過悲慟過程的重要開始。 陪伴者在安慰哀慟者時的最主要的原則是:嘗試著去了解、去接觸哀慟者此時的心境,並給予“共情性”的陪伴、關懷、回應與照顧。
 
  而所謂的“共情性”的陪伴,可以是陪著他默默的哭泣、陪著他去對老天的殘酷無情表達憤怒與抗議、陪著他去談內心的痛苦與遺憾等感受、陪著他去說出內心的自責與對死者的歉疚感、或給予他真誠擁抱安慰等,也可能是當哀慟者表示想一個人靜靜哀思時,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等等。當我們能夠去接觸哀慟者當時內心的感受時,往往我們就能做出“共情性”的回應。
 
  必須指出,在這個時刻,陪伴者並沒有辦法去減少哀慟者內心沈重的悲慟,但當我們能夠去接觸到哀慟者內心最深層的哀傷與痛苦時,這樣的陪伴、支持與安慰能夠讓我們與哀慟者的痛苦、絕望的心靈產生一種“情感聯結”,而這樣的情感聯結對於哀慟者來說,雖然不能減輕其悲慟的心情,卻能陪著他去承受、去經歷、去走過這段最不堪的生命歷程。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正常的情況下,哀慟者的憂傷會逐漸平復,生活和人際交往也會漸漸恢復正常,仿佛時間醫療了悲傷,哀慟者也就逐漸的從悲傷哀慟的歷程中復原了.